第266章 大航海
首先,是对于南洋各势力的判断,南洋地区虽然岛屿众多、民族繁杂,但主要势力可归结为几大类:一是以满者伯夷帝国为代表的强大王国,这些国家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与领土控制力,是大明在南洋扩张的主要竞争对手;二是如三佛齐、暹罗等中等国家,它们或依附于大国,或寻求自保,态度多变,是大明需要谨慎应对的对象;三是众多小国或势力,这些势力虽弱,但在特定区域内拥有一定影响力,是大明需要争取或安抚的力量。
基于这些判断,朱雄英与大明高层制定了详尽的第二次下南洋战略规划。
当先的,自然是大明的拳头。
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人都信服的真理,如果有,那就是拳头。
野蛮与武力确实不能做到长久的征服,但是反过来讲,如果没有武力,那么连征服都做不到。
为了确保淡马锡港的事件不再重演,最要紧的就是加派水师,确保在南洋地区的制海权,通过派遣强大的舰队巡航,展示大明的军事实力,对潜在的敌对势力形成有效威慑。
同时,就是在关键区域,如淡马锡港等地建立坚固的军事堡垒,形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,确保大明在南洋的利益不受侵犯。
而光展示拳头是不够的,与此同时还要有外交攻势与利益交换。
除了派遣使者宣谕大明天威以外,还得利用大明的经济与技术优势,与各国进行利益交换,比如进行贸易,让他们获取大明的独有商品等等,以换取它们对大明在南洋活动的支持与配合。
而这样就能在贸易过程中,通过设立商馆、开辟航线等方式,加强与南洋地区的贸易往来,同时利用南洋丰富的自然资源,比如马尼拉的金矿,占城的木料,爪哇岛的香料等等,来发展大明。
除了军事和外交、经济,剩下的就是文化方面了。
现在绿教还并没有大规模进入南洋地区,尚且属于小众,所以大明的文化输出,还是有很大空间的。
再加上南洋确实有数量庞大的汉人.这些汉人并不都是洪武开国的时候润出来的,相反,其中绝大多数,都是早在唐朝或者五代十国时期,就已经来到南洋了,虽然同文同种,但经历这么多年的演变,跟大明的汉人,区别还是很大的。
不过不管怎么说,从文化上来讲,都是一家人。
所以,对于南洋的文化输出,重点就是传播儒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固有的文化符号,增进当地汉人移民对大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。
至于鼓励大明移民前往南洋定居,与当地人通婚繁衍,这些暂时还不考虑,毕竟大明国内的人口虽然二十多年来有爆炸式增长,但总体还是人少地多的状态。
总之,南洋战略的实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,需要长远的布局与持续的经营。
所以按照朱雄英的规划,还是要先在南洋地区建立稳固的据点,主要就是水师的基地,这种基地越多,才能越为未来的扩张奠定基础。
毕竟南洋战略的核心,其实是“海权”,也就是大明控制航道的能力,而航道都是需要补给点的,这些补给点往往都是天然的贸易中心,也是军事基地。
当然,大明国内也得为南洋战略,倾斜更多的资源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,且使用正规浏览器(推荐Chrome或Edge)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乱码、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