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8章 放宽直隶路引制度
从京城的情况来看,就是朱雄英说的这样的,而且这也仅仅是从京城的角度来分析,直隶的路引制度从一百里放宽到三百里,所影响的也不仅仅是京城,比如一个松江人,原本可能去常州府就需要路引,但现在就不需要了,极大地简化了出行成本,但是如果他想要到江北或者京城去,那他还需要路引,这是为了避免大范围流动。
同样,对于安庆人来讲,他虽然不能向西去湖广,但他向东的谋生空间,也同样增加了,而江北的凤阳府等地广人稀的区域,这样来讲,也同样解决了他们出行不便的问题,毕竟他们以前可能都没出府多远,就得办路引,因为江北的府,面积是远大于江南的府的,一百里根本不够用。
这样的话,稍微放宽了一些直隶的路引制度,但同时对于大明的其他地方没影响,能够促进京城和江南的发展,弊端是极小的,益处却很大。
“那就三百里吧,既然要改,若是二百里反而有些鸡肋。”
朱元璋对于这件事情,看得很开,大明的路引制度虽然是他设计的,但实际上类似的东西古已有之,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大明的百姓成为流民,可过度的控制人口流动,同样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,所以眼下既然需要在直隶稍微放开,那朱元璋也没什么犹豫的人用术,不是术用人,政策制定出来都是为了实现一些目的的,如果当下的目的更重要,那就要适当修改,为当下的目的服务。
放宽路引限制,让青壮年人口适当增加流动性进京做工的事情决定好了,朱雄英又说起了接下来的事情。
“还是之前的那件事。”朱雄英继续说道:“考虑成立一个皇室投资公司,效仿元朝的泉府司,归属于内廷管理,将负责接管拆分出来的行业,并进行类似皇庄的投资。”
朱元璋和朱标对视一眼,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惊讶。
朱标开口道:“英儿,你的想法很大胆,不过,这样的做法会不会引起朝野的议论,说朝廷效仿王安石,与民争利?毕竟北宋王安石变法,做的其实也是类似的事情。”
“不是一回事。”
朱雄英微微一笑,解释道:“时代不同了,商业也需要变革,这些被拆分的行业,能有今天的独霸地位,其实说实在的,本就不是商人们凭自己‘努力’得来的,而是依靠朝廷的支持和特权发展起来的,现在也不是说把他们所有的产业和财富都夺走,只是让他们将其中的一部分,交割给皇室下属的公司进行经营,避免行业出现独霸交割一部分产业,对于商人们来讲确实是损失,但对于百姓们来讲,有什么影响呢?一个行业有适当的竞争,对于百姓才是好事,不会让商品的价格过高。”
朱雄英的话没有说的太透,但其实朱元璋也听明白了其中没说的东西,那就是对于皇商们来讲,其实交割一部分产业,跟他们时不时地被皇帝搞摊派,是没有区别的。
就算这些产业全都在他们手里,朱元璋需要用钱了,或者觉得他们肥了,一样是会搞摊派的,他们敢拒绝吗?肯定是没有这个胆量的,就比如当初沈家作为江南首富,被“捐赠”了不少京城城墙一样,朱元璋的摊派,有的时候是直接让他们自费去干工程,解决一些朝廷暂时没有人力物力去解决的问题,也有的时候,那就是直接收钱,相当于定期薅羊毛,而这个定期的频率,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心情,以及对钱的需求程度。
“重农抑商”这四个字,可不仅仅是说说而已,不服从摊派,那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家族都要跟着败落下去,皇帝想要动一个商人,办法简直不要太多.甚至不要特意去想什么办法,一句话就已经足够了。
还是那句话,你不想当这个皇商,有的是大商人想当,虽然会有遇到摊派导致资金链断裂,整个家族走向绝境的情况,但大多数时候,朱元璋薅羊毛都是比较克制的,不会无限度地把皇商们薅秃了。
所以很多商人,想要登顶,想要突破现有的无形约束,都很想跟皇室搭上关系,毕竟成为皇商,简在帝心,除了有了商业以外的出路,更重要的,就是能够肆无忌惮地扩张,继而在某一个或者几个行业,形成独霸。
因此这个逻辑是先有皇商,后有独霸,眼下皇帝不打算让皇商独霸了,很多皇商的反应,反而是如释重负。
虽然皇帝不会说,也永远都不会明说,收走了他们的一部分产业以后,就不搞摊派了,但可以肯定的是,依照朱元璋和朱标的行为模式来判断,这种摊派行为,在皇室的投资公司能够自己造血盈利以后,一定是会减少减轻的,还是很注重吃相的,不会把场面搞的太难看。
嗯,这种行为好像看起来不太容易理解,那如果理解为工业化起步初期,没收国内外资本的资产用来发展工业,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一点?
“如今朝廷需要更加公平地分配资源,推动商业的健康发展,这种事情也是免不了的,而且,还是要给予这些商人一定的补偿的,不需要朝廷出钱,给个政策就行了,让他们在海贸领域拥有优先权,下次下南洋的时候,让他们派船只带着货物一起跟着,这样他们也能从中受益。”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,且使用正规浏览器(推荐Chrome或Edge)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乱码、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